人文地理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0名,分别是付贺梅、李琦、张振威、王克柱、邓俊国、闫会贤、张红菊、王利军、高国威、魏华。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本团队主要承担了资源与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灾害地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等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并多次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指导野外实习经验。在学院和系领导支持关心下,以互帮互助、切磋共进的团队精神为宗旨,不断开拓进去、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支师资稳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功底扎实、爱岗敬业、富有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奋发有为的教学和学术团队。
1.团队的构成 (如表1)
(1)学历结构
团队现有博士1名,硕士8名,学士1名,学历层次比较高。
(2)职称结构
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约占70%,职称结构非常合理。
(3)年龄结构
50岁以上教师2名,40-49岁教师7名,39岁以下教师1名。平均年龄 44.7岁,团队成员年富力强,老中青搭配,具有团队组合优势。
(4)学缘结构
长春地质学院1人,北京师范大学2人,华东师范大学1人,河北师范大学4人,河北农业大学1人,河北理工大学1人。
表1 团队成员情况一览表
姓名
|
年龄
|
学位
|
毕业院校
|
专业
|
职称
|
付贺梅
|
46
|
硕士
|
河北师范大学
|
人文地理
|
教授
|
李琦
|
44
|
硕士
|
华东师范大学
|
区域经济
|
副教授
|
张振威
|
50
|
硕士
|
北京师范大学
|
地理信息系统
|
副教授
|
王克柱
|
40
|
硕士
|
河北农业大学
|
区域经济
|
副教授
|
邓俊国
|
56
|
硕士
|
长春地质学院
|
地质力学
|
教授
|
闫会贤
|
46
|
硕士
|
河北师范大学
|
地理教育
|
副教授
|
张红菊
|
42
|
硕士
|
河北师范大学
|
旅游管理
|
讲师
|
王利军
|
43
|
硕士
|
河北师范大学
|
地理学
|
讲师
|
高国威
|
44
|
学士
|
河北师范大学
|
地理学
|
副教授
|
魏华
|
37
|
硕士
|
河北联合大学
|
地理信息系统
|
讲师
|
2.学科带头人情况
付贺梅,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教授,资源与环境系地理科学教研室主任。具有教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近年以来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十余篇,合作撰写教材2部;主持和主研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项,其中省部级6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各种课外调研活动,并获得特等奖2人次,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优秀奖多次。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责任感强,具有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长期致力于本团队建设,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3.教学工作
(1)教师风范
团队严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书育人,恪尽职守,敬业爱岗,锐意创新,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全面履行任期内岗位职责,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课堂充满活力,每位教师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学效果
团队10位教师的教学普遍受到好评,近几年的学生测评皆为优秀。
(3)获奖情况
团队中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和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称号,1人获第六届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人获校级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二等奖,2人获校级教师教学优秀奖大赛三等奖。1人被评为保定学院第二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4.学术水平
(1)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学科研、论文 15篇,参加科研的教师占70%以上,已出版主编和参编的著作和教材2 部。
(2)科研立项
近五年来主持主研省级以上教研、科研立项15项。
(3)学术活动
团队所在教研室定期开展听课、评课、学术交流活动。
(4)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各种课外调研活动,并获得特等奖2人次,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优秀奖多次。
5.教学改革特色
(1)团队设置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人文地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战斗集体。团队成员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团队教学管理严格,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已形成鲜明的团队特色。教学团队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从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大的锻炼。
(2)课程教学特色
1)追踪人文地理学科前沿,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人文地理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人文地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向学生渗透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逐渐对人文地理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已实现了与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前沿接轨,从而对培养21世纪优秀的地理学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
教学形式多样化,注重创新能力特别是“四性”的培养,即:突出主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疑引趣,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克服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概括整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一套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探索课程多媒体教学模式。团队还依托所教课程注重培养本科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团队依托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2个实验室,利用HP彩色大型喷绘仪、晒图机、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相机、定位仪等实验设备,开出地图实验4个,遥感实验5个,极大提高了学生用图、制图,依托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于先进技术集成应用的能力。教学团队紧密围绕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特点,开辟了秦皇岛综合性野外实习基地,精心遴选了人文地理实习点,整合了实习路线,构筑了先进的、符合人文地理学特点的校外实习教学平台,对于提高学生对于人文地理问题综合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育创新及教学改革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时,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具有地理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模式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2)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赖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理论与实验教学中,做到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与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做到课内与课外于一体。在理论教学内容安排上考虑知识逻辑性与的衔接问题,在教学中做到合理安排内容,温故知新,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选择与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依据人文地理学科特点,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优势、教学自然条件、教学时数和预期效果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优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实现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并重的目的。因此教学中做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媒体互相结合。教师讲授难点和重点,讲授必须掌握和要求的内容;学生自学了解熟悉、易懂的内容。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讲练结合,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更新教学手段。
团队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合理、适时、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和Flash动画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目前为止,团队40%的教师基本编制了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已成功地使用,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5)团队教学建设
1)实行相互听课制度。
团队负责人定期听课;团队成员之间经常不定期相互听课;所有听课教师在听课后开诚布公地对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提出个人的修正建议。团队内气氛融洽,成员均能坦诚相待,对教学建议从善如流。
2)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多年来,团队成员形成了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的团队风格,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讲奉献、不求索取,遇到困难勇于承担责任而不相互推诿,这样既能优势互补,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教学团队的形成与建设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激发了团队成员对教学与科研的兴趣、责任和成就感。从而为课程教学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平台,使人文地理系列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执笔人 付贺梅
2013.10